時值歲末年初,各家酒企漲價的底氣何來,該行為是市場的選擇,還是企業(yè)自抬身價?據悉,當前多家酒企列出了未來戰(zhàn)略目標,在“百億”甚至“千億”的最新任務推動下,白酒漲價的緣由可見一斑。然而,在消費升級、市場供需緊張的背景里,白酒漲價行為似乎也在所難免了。
白酒漲價潮
今日,茅臺官網發(fā)布公告稱,為更好地統籌兼顧各種因素,經研究決定,公司自2018年起適當上調茅臺酒產品價格,平均上調幅度18%左右。公告稱此次價格調整將會對公司2018年度經營業(yè)績產生一定影響。
茅臺此次正式宣布上調產品價格,市場示范作用不容忽視。實際上,同為一線品牌的五糧液也已出現市場漲價行情。日前,來自《天津日報》對當地煙酒專營店進行的調查顯示,有店主已經接到提價通知,其中52度水晶瓶五糧液(普五)市場零售價從969元上調至1099元。據稱,今年從年初開始到現在五糧液已經3次漲價。
品牌酒的市場示范作用不容忽視,反映在漲價上就更加明顯。一線白酒先后提價,嗅覺靈敏的二線白酒早已坐不住了,古井、水井坊、郎酒、洋河、劍南春、酒鬼酒等二線白酒也伺機而動,相繼開啟漲價模式。
近日,由溫州久都商貿公司所代理的古井貢酒年份陳釀系列產品,已經口頭向分銷商和終端商明確了要漲價的信息。“市場零售價接近400元/瓶的古井貢酒15年陳釀在上個月就已停止接受新訂單,我們現在打錢都發(fā)不出貨來。”有終端店老板介紹道。
來自《新京報》的報道稱,12月4日,水井坊發(fā)布調價通知,宣布從即日起調整旗下部分產品的建議零售價和建議整箱團購價。其中典藏系列上調40元,井臺系列上調30元,臻釀8號及鴻運裝上調20元。
實際上,水井坊在宣布漲價的同時,其推動品牌形象提升的意圖明顯。今年11月,水井坊推出“水井坊菁翠”品牌,高調宣布要重回超高端濃香白酒市場,每瓶售價飆升至1699元,高于飛天茅臺的零售建議價1299元。
同時,在《證券日報》梳理報道的部分酒企提價的名單中,除了五糧液、水井坊外,沱牌舍得、洋河股份等酒企也位列其中。其中,四川沱牌舍得營銷有限公司決定自2018年1月16日起,對品味舍得酒執(zhí)行新的價格體系。52度品味舍得酒供經銷商價格每瓶上調20元,團購價格達488元/瓶,商超餐飲零售指導價達568元/瓶;38度以及42度品味舍得酒,團購價格上調至458元/瓶,商超餐飲零售指導價達518元/瓶。另外,洋河也提高了部分產品的市場價格,其中,夢之藍從12月1日起,M3、M6出廠價分別上漲5元/瓶、10元/瓶。
另外,來自微酒的報道提到了酒鬼酒漲價:紅壇酒鬼酒的零售價由498元提至568元,漲價幅度高達70元/瓶,調價日期從2017年12月15日起開始施行。
酒企漲價為哪般?
近幾年經過市場深度調整,白酒行業(yè)整體呈現“復蘇”跡象已成共識。白酒集體漲價現象也并非偶然,梳理發(fā)現,從2017年初開始部分白酒就相繼提價,比如劍南春,有媒體報道顯示,自從今年春節(jié)以來,劍南春僅對大單品水晶劍就進行五次調價。
針對白酒漲價現象,《天津日報》引用一名白酒經銷商的話道出了個中緣由:“今年很多酒企漲價底氣很足。因為供不應求,這個階段一些經銷商的倉庫貨源比較緊張,有的五糧液經銷商庫里只剩30幾箱酒,青花汾酒已經停貨待漲。臨近年底,市場上的需求很旺,庫存少,所以酒廠敢漲價,估計到春節(jié)期間要更緊張一些。”同時,資深白酒專家肖竹青認為,白酒漲價源于零售終端成本的增加,同時也是消費升級的一種體現。
由此可見,白酒漲價出于市場供需關系的影響,屬于市場行為,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酒企基于自身品牌的提升,也是在戰(zhàn)略上做出的調整?!蹲C券日報》援引白酒專家鐵犁觀點稱,“在茅臺價格上漲預期下,酒企提高出廠價和市場零售價,也是為了占位,這種戰(zhàn)略是對的,是為公司品牌戰(zhàn)略和營銷戰(zhàn)略而戰(zhàn)。”
郎酒的品牌升級便是一例。來自《北京商報》報道稱,郎酒繼砍掉低端產品郎酒特曲T3后,再度停供現款小郎酒,為新品上市做準備。據業(yè)內人士分析,此時停供現款小郎酒,旨在清理渠道中的老版小酒,為明年3月上市升級版產品做準備,同時釋放出進一步漲價的信號。
實際上,酒企的品牌戰(zhàn)略和漲價之舉,歸根到底還是為了自身業(yè)績的提升。據了解,很多酒企已經列出了未來的銷售目標,在對市場的沒美好憧憬中顯得干勁十足。如茅臺提出在“十三五”末集團實現“千億”目標、五糧液制定了“兩個百億”目標,洋河則提出未來集團營收過千億、市值破千億美元的目標等。
無論如何,白酒漲價后續(xù)效果還需市場檢驗。正如《中國食品報》援引白酒營銷專家晉育鋒觀點稱,漲價是企業(yè)行動,但不等于消費者愿意買單。漲價到位與否需要一個過程,并不是每家酒企都能順利漲價到位。該報道還借用業(yè)內專家觀點提出警示,不同于去年行業(yè)價格觸底反彈,今年的提價更多是企業(yè)自抬身價,但不等于市場的選擇??傮w看,人為拔高存在脫離市場需求的風險。(中國新聞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