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,從字面上看,三點水一個“酉”字。“酉”,時辰,即下午五點到晚上七點。古時官衙,下午五點關衙門,門口豎一塊牌子,上書“酉”字,稱為“酉牌”,意思是累一天了,收工!該喝點什么去。喝什么?當然是酒了!所以,酒宴多在下午五點到晚上七點開始,即為“酉”意。
中國的酒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,每個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喝酒方式。在漢代,人們過年時喝的是椒柏酒。這是一種“保健酒”,即用椒花和柏葉浸泡的酒。北周詩人庾信詩云:“正旦辟惡酒,新年長命杯。柏葉隨銘至,椒花逐頌來。”反映的就是時人過年飲酒的情景。到了魏晉時期,酒的品種中又增加了一種中藥保健酒,即“屠蘇酒”。屠蘇酒是漢末名醫(yī)華佗創(chuàng)制而成的,其配方為大黃、白術、桂枝、花椒、烏頭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。孫思邈著《備急千金要方》:“飲屠蘇,歲旦辟疫氣,不染瘟疫及傷寒”。
除了酒的品種不斷變化之外,飲酒也有許多規(guī)矩講究。漢代過年時,飲用年酒時要看時辰,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東方太陽微露時開始喝,其時鞭炮聲開始響起。敬酒的次序不是先敬老長者,而是讓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先喝。為什么會定這種規(guī)矩,給出的解釋為:年紀小的孩子,過年了就長一歲,值得慶賀;而老年人過年了意味著減歲,變老了,不值得慶賀,所以排到最后喝。
唐代,隨著國力強大,飲酒的規(guī)模和檔次都超過歷代,過年時,皇宮會舉行豪華酒席,還會有音樂歌舞、行酒令來助興。不管是皇室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,過年飲酒已經(jīng)不再是防疫治病,而增添了新的含義,圖個熱鬧喜慶,酒也變成了助興的道具。
北宋時,過年一般一天要喝兩遍酒,除了晚上自家人團坐在一起喝酒守歲外,在白天,鄰里之間還會互相邀請對飲,謂之“別歲”。除了喝酒,鄰里之間還會互相饋送酒食,謂“饋歲”。
宋代之后,過年時,不光是喝酒助興,還出現(xiàn)了許多創(chuàng)新的娛樂節(jié)目,最流行的是擲骰子。大人坐在一起喝酒,小孩則圍在一起放鞭炮,放完鞭炮后,纏著大人要壓歲錢。自清代之后,酒又變成了傳遞感情的使者,賦予了更多的社交功能,過年時,提著好酒送禮拜年的風俗一直沿襲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