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開五糧液分層起糟蒸餾技術的神秘面紗
在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白酒生產車間內,在靜悄悄的氛圍之下,暗香涌動,上萬口窖池向外散發(fā)著迷人的香氛,窖里的糟醅經過了長達70天的發(fā)酵,平靜的外表已經難以掩蓋住四溢的酒香,縱然外表不動聲色,內在卻已經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釀造五糧液的五種糧食原料,在內外因的作用之下,絕大部分淀粉已被轉化,各種微量香味物質的生成量和積累量已達到要求,于是就完成了在封閉窖池內的發(fā)酵過程,從而進入下一個重要的階段—分層起糟階段。
分層起糟是國內傳統(tǒng)濃香型白酒五糧液有別于其他同行的獨特工藝,完全由人工操作完成,那是一種機械化所無法達到的精細與智慧,更是針對不同層次糟醅的不同發(fā)酵特征而精心采取的應對技巧。分層起糟,是因為窖泥微生物的種類、數(shù)量、比例,在上、中、下層窖池內的分布不均衡,導致了一口窖池內不同層次糟醅的發(fā)酵狀況和發(fā)酵特征有所區(qū)別,所以為了保障不同發(fā)酵特征的糟醅不被隨意均質、不被相互干擾,要求針對窖池內不同層次、感官特征不一的糟醅,丟糟、面糟、上層糟、中層糟和底窖糟、雙輪底糟分層次起糟,分別進行配料、蒸餾、并壇、陳釀處理。不追求產量的多少,只為保障“好中選好、優(yōu)中選優(yōu)”。
起糟的師傅們起出窖池里面的各層糟,將其分別置于堆糟場,堆成圓錐型,在上面撒上一層冷的熟糠。這樣做既是為了減少糟醅中所含香味物質成分的揮發(fā)損失,又是為了保證新投入的原料能夠合理吸收糟醅中的水分、酸及其他香味物質或前體物質,延續(xù)“萬年糟”的風格。
分層起糟之后就是分層蒸餾,將分層起糟、分層堆放以及分層配料、分層拌糧、分層拌糠后的糟醅再進行分層蒸餾,這既是對新配入的釀酒原料的糊化過程,又是對已經發(fā)酵好的糟醅中的酒精及各種風味物質的分離濃縮過程。為了保障酒體的品質,在蒸酒的時候,嚴格做到“兩不要”:首先,剛蒸出來的酒不用,因為剛蒸出來的酒里雜醇油、醛類等揮發(fā)性物質含量較高,多飲可能會使人的身體產生不良反應,此所謂“掐酒頭”。其次,蒸餾后期酒精度低的酒也不要,因為其中的雜醇油和大分子物質含量較高,此所謂“去酒尾”。經過“掐頭去尾”兩次過濾后,實際上僅僅只取用了原酒中間的一部分,形成了良好的口味和獨特風格,有益物質多、有害物質少,也從根本上保證了酒的優(yōu)質、醇正和安全。這也是為什么五糧液不僅口感好,香味豐富全面,而且飲后“不上頭”的原因。
以分層起糟、分層蒸餾為主要技藝代表的五糧液傳統(tǒng)工藝,是極復雜的工藝,也是為了出好酒的工藝,甚至有些極端、有些苛刻。這套傳統(tǒng)的釀造技藝,已經入選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”,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而傳承。這種傳統(tǒng)的釀酒方法,像是在培育一朵花園中的奇葩,播種、澆灌、細心侍弄,在追尋每一個方面的完美中,期待著那朵花的艷麗綻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