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智勇:酒是書畫創(chuàng)作的催化劑


青年書畫家梁智勇,是一個與酒有緣的人。他平時喜歡喝酒,但從不喝醉;他的作品題材里有酒,創(chuàng)作過不少與酒有關的書法和繪畫作品。他說,酒是他進行書畫創(chuàng)作的催化劑,有時搜索枯腸不得其法,略飲幾杯,馬上筆下生花。不過,他強調喝酒要小酌,而不能大醉。
書畫作品中飄酒香
走進梁智勇的畫室,懸掛的書畫作品琳瑯滿目,有不少都與酒有關。比如“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”“白日放歌須縱酒,青春作伴好還鄉(xiāng)”“今日聽君歌一曲,暫憑杯酒長精神”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”“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”等,都在梁智勇的筆下熠熠生輝。
梁智勇,70后,南陽桐柏縣人,自小在桐柏山里長大,挑過水,放過牛,拾過柴,割過草,挖過藥,打過野果,感受過山的偉岸、雄渾、挺拔,也體驗過水的曼妙、柔美、多情。
正是擁有這樣的經歷,才讓梁智勇充滿了對鄉(xiāng)村及山水的熱愛,并且也把這些事物融入了畫作。“那些山水早已鐫刻在我的腦海里,并深深地儲存在記憶里,所以我畫的山水和沒見過山水的畫家畫出來的山水是不一樣的。”梁智勇自豪地說。
據了解,梁智勇自幼就喜歡書畫藝術,工作以后仍筆耕不輟。如今,在城市生活得越久,反倒讓他的畫作里的鄉(xiāng)村氣息愈加濃厚起來了。
酒類題材適宜入書畫
“許多與酒有關的古詩詞,常常是當代書畫家們熱衷的創(chuàng)作內容。”談到酒時,梁智勇說,由于個人身體原因,現在喝酒越來越少了,但在書畫創(chuàng)作時會不自覺地把與酒有關的意境融入書畫作品當中。即使在一些大家的書畫作品中,這樣的內容也很常見。
當然,與酒有關的詩詞,也更適宜用書畫來創(chuàng)作。他說,“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”,僅這兩句話,就已經把蘇軾那種豪放的形象表達得淋漓盡致,如果要畫出蘇軾的形象就非常得心應手了。再比如王維的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”,只需簡單的構思,這個舉杯送別的畫面就輕而易舉地躍然紙上了。
我們知道,晉代王羲之因酒后寫出天下第一行書《蘭亭序》而被后人尊稱為“書圣”;據說已故現代畫家傅抱石也喜歡酒后創(chuàng)作,其多幅畫作上的落款即為“酒后作”,或“喝了半斤后畫此幅”等。
對此,梁智勇表示認同。“適量飲酒,不僅對創(chuàng)作有幫助有啟發(fā),對身體也有好處。”他說,“書畫是我的愛好,小酌也是我的愛好;創(chuàng)作是瀟灑,小酌是快樂;在快樂中瀟灑,在瀟灑中生活,在生活中自由自在。”
微醺狀態(tài)下靈感乍現
因為有較深的生活底蘊,所以梁智勇一般在進行書畫創(chuàng)作時都能夠游刃有余,一氣呵成。然而,有些細節(jié)卻又讓他苦思冥想下也無法找到感覺,甚至束手無策,畫不出理想的效果。
“在畫遠山時,需要一種無限幻化的感覺,但色彩和形狀往往處理不好。”梁智勇介紹說,有一次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,無論如何刻意思考都不能找到那種幻化的感覺,然而在與朋友小酌幾杯后,他懵懂回憶起了小時候看到的遠山、日出等情景,突然感覺茅塞頓開,于是他急忙趕回畫室,并使那幅山水畫完美呈現在自己面前。
梁智勇說,那種感覺是純清醒狀態(tài)下無法實現的,微醺之后卻能在潛意識里產生虛幻的感覺,并逐漸清晰,進而落筆成畫,奇妙無窮。當然,那種感覺并不是憑空臆造的,而是在喝酒前后,他的腦海里都一直在琢磨那個畫面。
他表示,這種感覺或許可以理解為是酒精作用下的靈感共鳴,是完全靠一個人的悟性來完成的,即使有師傅指點也不一定能達到的境界,是一種只可意會而無法言傳的意想不到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