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(fēng)中酒幌
杜牧有一首七絕: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,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?!睋?jù)說這也是全世界最短的詩劇,它蘊含了作為“劇”而要求的時間、場景和人物。時間:清明時節(jié);場景、人物:雨紛紛,路泥滑,一個肝腸欲斷、離愁難解的行人正匆匆趕路,或許能夠消解離愁的最好東西是酒,于是他劈頭就問邂逅相遇的牧童:酒家何處有?牧童沒有作答,只是把手遠(yuǎn)遠(yuǎn)一指:杏花村!
那位離愁難解的羈旅之人看見了什么?桃紅柳綠掩映之中的杏花村?抑或還有風(fēng)中的酒幌?在我的想象中,接下來,那位旅人是一定看見一面酒幌,在春雨霏霏中向他招搖,向他飄展出一種溫情和誘惑的。
古人們能夠抵擋得住這種誘惑的,實在是沒有多少。蘇軾有“酒困路長唯欲睡,日高人渴漫思茶”句,這樣的詩句顯然是在旅途之中,被飄揚的酒幌勾引誘惑之后而作的??杀M管真切,卻少了“把酒問青天”的飄逸和灑脫。而后者的“把酒”,顯然是在亭臺歌榭之中,毋須酒幌來相伴相隨的??闪阑蛟S不須說了,他的“今宵酒醒何處,楊柳岸,曉風(fēng)殘月”句,顯見的也是在旅途上所作,泊船系舟之處,這里那里,沒準(zhǔn)就會蹦出一片裊裊依依的酒幌,愣是將柳永的魂兒勾去。文人如此,其實武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?過景陽岡的武松,拳打鎮(zhèn)關(guān)西的魯智深,恐怕是更難以招架酒幌諸如此類的誘惑……
這樣說來,酒幌委實是古人“酒境”(喝酒之境界)的一種象征,它象征的是一種人生態(tài)度,一種豁達(dá)奔放而又隨遇而安、自由灑脫,而又不拘粗俗的人生境界。
酒幌作為中國古老酒文化的一種象征,現(xiàn)在已是湮滅絕跡了(仿古街除外)。車站、碼頭、高速公路旁,機場,或許處處可以隨意看見油漆涂抹的招牌,霓虹閃爍的廣告牌,甚至可以看見賣酒女拋出的媚眼,但你是絕對看不到酒幌的。
沒有酒幌遮蓋的酒,當(dāng)然仍然是酒。然而,在酒幌搖曳之下的喝酒,人的那種緘默、那種狂放,卻只能喚起我們思古之幽情了。好在酒是相當(dāng)講究時間,講究珍藏的。酒幌在這個意義上,也會像一瓶我們曾經(jīng)喝過的好酒一樣,讓我們回味不已。讓我們珍藏一段祖先們的記憶,因為無論怎么說,我們畢竟是我們的祖先們的子孫。(文章來源《新民晚報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