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茅臺所謂金獎看媒體之以訛傳訛
“以訛傳訛”一詞,出自《呂氏春和·慎行覽·察傳》,是指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,越傳越錯。??
現在,地球人都知道了,我國四川、陜西、貴州等地的一些知名酒企所謂自己品牌的酒曾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,均系虛假宣傳。??
1915年中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代表團團長陳琪1917年2月出版的《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紀實》明確記載,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,中國酒業(yè)共獲得4枚甲等大獎章,分別是杏花村“義泉涌”酒坊選送的山西高粱汾酒、直隸高粱酒、河南高粱酒、張裕白蘭地。其中,山西汾酒成為唯一獲得1915年巴拿馬甲等大獎章的白酒品牌。? ?
值得注意的是,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,現在的白酒大省四川省、陜西省并沒有任何酒類產品獲獎。貴州公署的酒獲得的是銀獎,相當于五等獎,而且沒有品牌名稱。??
然而,時至今日,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的官方網站上依舊赫然寫著,茅臺酒曾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金獎,并配有金獎獎章圖片(這樣的獎章是可以在古玩市場買到的)。? ?
那么,茅臺金獎的謊言是如何流傳的呢?筆者劉繼興細閱了大量的資料后得出結論:緣自茅臺的自吹自擂,繼而由媒體以訛傳訛推波助瀾,進而達到冒領世界榮譽往自己臉上貼金之目的,使廣大消費者長期以來被蒙在鼓里。? ?
茅臺酒所謂獲得巴拿馬金獎的說法,在民國時期的報刊上從未見諸報端。其在坊間廣為流傳,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。? ?
1959年,《人民日報》刊發(fā)了《茅臺酒之鄉(xiāng)》一文,內有這樣的說法:“1915年,世界各國在南美洲召開聞名于世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,我國的八大名酒也在參加比賽之列。當時,由于我國國際地位很低,外國資本家總想貶低茅酒的地位,但茅酒的‘無色透明、醇香回甜’的特色,不能不使那些大肚皮們驚嘆不已,賽會只得把質量該屬第一的茅臺酒評為世界第二位,僅次于白蘭地。”? ?
這篇報道差錯百出,明眼人都能看出來。首先,“巴拿馬萬國博覽會”并非在南美召開,僅是因巴拿馬運河而得名,舉辦地是在美國舊金山;“八大名酒”的概念則最早始于1963年的第二屆全國評酒會,1915年就說“我國的八大名酒”,明顯是對歷史的穿越,荒唐至極;況且,巴拿馬博覽會從未對酒類產品單獨評獎,酒與大豆、水果、豬鬃等一同歸入農產品,因而根本不存在什么世界第一、第二位的酒之概念;白蘭地是酒的一類(指葡萄發(fā)酵后經蒸餾而得到高度酒精,再經橡木桶貯存而成的酒),各國上百種參賽白蘭地,不可能統(tǒng)一獲得“世界第一”的稱號,“僅次于白蘭地”之說也只能是貽笑大方了。? ?
新聞報道最講究真實性,為何會有如此差錯百出的報道呢?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如果不是茅臺酒廠提供說法,我想《人民日報》是難以刊發(fā)這篇報道的。? ?
一花引得百花開,一錯之后百錯來。此后,新聞媒體對茅臺的漸行漸多,大多沿襲了始作俑者《人民日報》“世界第二”的荒唐說法。如新華社1955年6月27日電稱:“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前,茅臺酒曾參加巴拿馬賽會,被評為世界第二位”。一直到1974年的《貴州日報》、1979年的《工人日報》均持這種說法,謬種流傳,誤人不淺。1963年的《光明日報》,則稱茅臺酒在那次賽會上“被評為世界名酒”。?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茅臺巴拿馬榮譽突然華麗轉身,由“世界第二”的說法突變?yōu)?ldquo;榮獲巴拿馬金質獎章”。可謂六月的天,猴子的臉,說變就變。? ?
1981年7月14日,《光明日報》刊登了一篇名為《“開壇香溢十里家”——訪貴州茅臺酒廠》(見《茅臺新聞五十年》一書)的文章,其中寫道:“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,茅臺酒榮獲金質獎章。”? ?此后,“茅臺酒榮獲巴拿馬金質獎章”的說法,隨著各類媒體報道,如插上跨越千山萬水的翅膀,無論大江南北,還是長城內外,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,婦孺皆知。? ?
“神話”就這樣在肆無忌憚地晃悠于天地之間,山川無言。然而,假的就是假的,偽裝應該剝去。林肯說得好:“你可以在某個時段欺騙所有人,你也可以長時期欺騙一部分人,但你絕對無法在所有時間里欺騙所有人,這就是歷史。”? ?
迷途知返,猶未為晚。遲來的道歉,也能得到受眾的諒解。謹以此文與茅臺酒廠共勉,也衷心希望媒體造假事件別再發(fā)生,以維護自己的公信力。(劉繼興)?